锚杆支护是通过围岩内部的锚杆改变围岩本身的力学状态,在巷道周围形成一个整体而又稳定的岩石带,利用锚杆与围岩共同作用,达到维护巷道稳定的目的。
锚杆的力学作用主要有悬吊作用 、组合梁作用 、 组合拱作用、减跨作用 、加固作用。
锚杆不但支护效果好,且用料省、施工简单、有利于机械化操作、施工速度快。但是锚杆不能封闭围岩,防止围岩风化;不能防止各锚杆之间裂隙岩石的剥落。
预应力锚杆设计应遵守下列规定:硬岩锚固宜采用拉力型锚杆,软岩锚固宜采用压力分散型或拉力分散型锚杆;设计锚杆锚固体的间距应考虑锚杆相互作用的不利影响;确定锚杆倾角应避开锚杆与水平面的夹角为-10°~+10°这一范围;预应力筋材料宜用钢绞线高强钢丝或高强精轧螺纹钢筋,对穿型锚杆及压力分散型锚杆的预应力筋应采用无粘结钢绞线;当预应力值较小或锚杆长度小于20m时,预应力筋也可采用Ⅰ级或Ⅱ级钢筋;预应力锚杆的锚固段灌浆体宜选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等胶结材料,其抗压强度不宜低于30MPa,压力分散型锚杆锚固段灌浆体抗压强度不宜低于40MPa;预应力锚杆的自由段长度不宜小于5m。
11 长久性锚杆:与主体工程使用年限相符,在工程有效运行期内能够保持性能稳定和质量标准,或具备检修更换条件,可持续发挥作用的锚杆。
12 临时锚杆 :达不到主体工程同等使用年限标准,只要求在工程施工期间或特定阶段起作用的锚杆,工程正常运用工况条件下一般不考虑其作用。
13 系统锚杆:根据岩(土)体整体稳定要求,在整个开挖面上,按一定间距、一定规律布置的锚杆 。
14 随机锚杆:为防止岩(土) 体塌落或滑动 ,在局部布设的锚杆。